《易传》是一部解释《易经》的作品。《易经》本是卜筮之书,只是对一些占卜结果所作的记录,反映了古人对无法把握的外在世界的一种理解或认识。由于《周易》经文深奥简古,春秋时期的学者阅读此书,就已经感到十分困难,于是,解释经文的文字开始出现,历史上称为《易传》,又称《周易大传》。在古代,“传”有解说之义,凡解说、阐发经典著作意义的文书,皆可称为“传”。

  《易传》的创作时间,离经文形成的时间不是很长,大约五六百年。一共有十篇作品,是《彖tuàn传上》、《彖传下》、《象传上》、《象传下》、《系辞传上》、《系辞传下》、《文言传》、《说卦传》、《序卦传》、《杂卦传》,这十篇论著“犹如《易经》之羽”,“翼”是“羽翼”的意思,有“辅助”之义,因此儒家称之为《十翼》。相传为孔子所撰,但一般认为它可能是战国或秦汉时期儒家集体创作的作品,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。

  《易传》,把儒家的人文主义与道家的自然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,从哲学意义上对卦爻符号以及卦爻辞进行全面的阐述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价值取向。

  一、《易传》对《周易》的巨大贡献

  《易传》,是现存最原始、最系统、最权威的注释《周易》的著作,是学习、研究《周易》的必读之书。

  学者们认为,《易传》对《周易》的巨大贡献,主要表现在:

  1.从抽象意义上,把《周易》卦爻提升到理论高度来进行注释。《周易》古经本为卜筮之书,其理论水平很低,而《易传》对《周易》所作的解释却非常深刻。例如,《易传》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《周易》起源,认为《周易》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,对大自然进行模拟、效法的结果,因而,在《周易》中八卦及六十四卦才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,对现实人生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。经过这样一解说,使《周易》理论变得博大精深,理论上远远超过《周易》古经。《易传》使《周易》完成了从占筮之学到哲学的过渡。

  2.从整体把握上,《易传》在注释《周易》卦爻辞时,注意联系卦爻画注释,把具体的卦爻辞上升到抽象的阴阳关系,从《周易》六十四卦的含义及爻所处的位置加以排列和进行解释,揭示了卦与卦之间、与爻卦象与卦辞之间、爻象辞之间、卦与爻之间的内在联系,从而使《周易》六十四卦,由原来的散乱不堪、不成体统,变成了一个有机的,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。《易传》通过对《周易》旧形式语言的新阐释,说出了新时代人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,证明了先民哲学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成果。

  3.从道德角度上,《易传》注释《周易》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,使《周易》变成了一部道德修养的书。《周易》作为占筮之书,本无伦理之说教,但由于《易传》把儒家道德思想广泛引进到《周易》中,使《周易》的性质有所变化,使《周易》既具有占筮功能,又有教人修心养性的功能,也就是说,学习《周易》既可以预测吉凶福祸,也可以提高个人修养,净化个人灵魂。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:“善为《易》者不占”。在荀子看来,学好《周易》可以占卜,也可以修心养性,而主要用于道德修养。

  4.从历史文献上,《易传》对《周易》的体例(如卦象、爻象、爻位等)作了详细说明,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——大衍法。在《易传》产生之前的春秋时代,虽然用《周易》占问已经非常盛行,但是对《周易》的体例、筮法都没有详尽的说明,而《易传》在这一方面却作了较为明确的说明。这对研究《周易》体例、筮法的起源,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。若无《易传》,今人将不会知道古代《周易》体例和占筮的方法。

  二、《易传》的主要内容

  1.《彖传》(或称《彖》)

  “彖”字,犹言“断”,是指“断定一卦之义”。彖辞也叫卦辞。《彖传》随同《周易》上经、下经分为上、下两篇,共64节。《彖传》主要阐释卦名、卦辞、卦义的体例,指出每卦中的为主之爻,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论断每卦的主旨。《彖传》是《易传》中成书时间最早的一篇,大约在战国初期。

  2.《象传》

  “象”字,犹言“形象”、“象征”。卦象取法自然之象。那么什么是自然之象呢?自然之象是指自然界事物所呈现的容貌、形态,例如,日月星辰所呈现的象称为天象,山川草木所呈现的象叫地象。而《周易》中的象,就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,并通过卦表现出来的。《象传》也随上经、下经分为上、下两篇,主要阐释各卦的卦象以及各爻的爻象。阐释卦象的有64则,称《大象传》,阐释爻象的有386则,称《小象传》。《大象传》,是先阐释每卦上下象相重的主旨,然而从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。《小象传》,则是根据每爻的位次和性质特点,分析该爻吉凶利弊的原因。

  3.《文言传》

  《文言传》的意思,是说“文饰《乾》、《坤》两卦之言”。《文言》文字不多,该篇分为前后两节,分别解说《乾》、《坤》两卦的象征意义。前节称《乾文言》,后节称《坤文言》。《文言》通过注释《亁》、《坤》卦辞,阐发了天地阴阳变化之理,君臣上下、安邦治国、修心养性之道。它的注释,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,还是在理论深度上,远远超过了《乾》、《坤》卦爻辞。

  4.《系辞》

  系,系属;辞,文辞。“系辞”两字的本义,指系属在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之下的文辞,即卦爻辞。《易传》以“系辞”为篇名,专指《系辞传》,通称《系辞》。其主要内容就是阐述六十四卦的经文要义,阐明卦爻辞的基本义理。可以说,《系辞传》是最早的“易经概论”,它从认识论的角度,对《易经》的各方面内容,作了较为全面的辩析、阐发,有助于后人更好地理解《易经》的深刻内涵。

  《系辞》分为上、下两篇,称《系辞》上,《系辞》下。《系辞》分章,古代不统一,一般说来,多采用两种分法。一是,分上篇为13章,分下篇为11章;二是,分上篇为12章,分下篇为12章。

  《系辞》是对《周易》总的说明,内容博大精深,阐述了乾坤在《周易》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,追述了《周易》起源、形成、作者、成书年代,揭示了《周易》的作用为认识事物规律、预知未来、道德修养、安邦治国、观卦象制作器具;解释了十六卦十八辞,以补充《彖》、《象》之不足,说明了《周易》体例,包括卦位、作用、爻位、爻德等;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——大衍筮法,并对其客观根据作了说明。

  《系辞》章节概要:

  上篇:

  第一章 说明乾坤的道理来源于天地变化

  第二章 圣人作《易》,君子用《易》

  第三章 释卦爻辞通例

  第四章 易道广大,圣人用之如此

  第五章 易道之体用依赖于阴阳

  第六章 易道广大

  第七章 易理与修养的关系

  第八章 观物取象及运用

  第九章 占筮方法为揲蓍求卦

  第十章 易之用有四:“尚辞”、‘尚象”、“尚变”、“尚占”

  第十一章 占筮的作用及性质

  第十二章 筮法的起源及易书创作

  第十三章 设卦、立象、系辞的必要性及卦爻辞所含之义

  下篇:

  第一章 卦爻吉凶,造化功业

  第二章 圣人制器观卦象。

  第三章 明《周易》吉凶悔吝产生

  第四章 言八卦阳卦阴卦特征

  第五章 引用孔子言论,阐发注释十一爻大义

  第六章 叙卦爻辞特点

  第七章 三陈九卦之德,以明作易者忧患意识

  第八章 以爻位关系阐发变化之道

  第九章 论说六爻位次性质、作用

  第十章 六爻含有三才之道

  第十一章 推断《周易》作者、时代及卦爻辞特点

  第十二章 说明爻象特点及吉凶之辞的依据

  5.《说卦》

  又称《说卦传》,是阐述《易经》的来源和卦象的构成以及八卦象征意义的专论。全文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,追述了作《易》者用“蓍草”演卦的历史,对于理解《周易》卦形符号的构成原理,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尤其是对八卦象征意义的广泛引申,为《周易》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
  6.《序卦》

  《序卦传》分为前后二段,前段从《乾》卦到《离》卦,后段由《咸》卦到《未济》卦。主要讲解《易经》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,以“有天地然后有万物”说明乾坤居《周易》之首,又以因果联系、物极必反、相生相成观点,解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揭示各卦相互依承的意义,含有事物向正面发展或向反面转化的辩证观点。可以说,《序卦传》是一篇颇有深度的哲学论著。

  7.《杂卦传》

  取名为“杂”,犹言“杂糅众卦,错综其义”。就是说打散《序卦传》所揭示的卦序,把六十四卦重新排成32组两两对举,以简约语言点明各卦的要义。文中对举的两卦之间,卦义多成相反。这种“错”、“综”现象,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特征,体现了正反相对的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变化规律,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。

  可见,《易传》的十篇文章,尽管叙述角度各不相同,叙述重点各有不同,但都是为了更好地阐释《易经》。

  《易传》十篇原来都是单独刊行,后来被合入六十四卦经文而刊行。现今出版的《周易》中,凡《彖传》、《象传》均附于六十四卦卦爻辞之后,《文言传》分别附于《乾》、《坤》两卦之后,而《系辞传》、《说卦传》、《杂卦传》则依次列在六十四卦之后。这种经传合编的《周易》影响极为广泛,使《易传》的学术价值提高到了与《易经》并驾齐驱的地位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评论(1)